山東輕工職業學院以織密組織根系為軸心,創新構建一根系、三融合、二創新的“一三二”黨建模式,通過組織下沉、資源聚合、數字賦能,推動黨建與育人深度融合,為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紅色動能。
一、“一根系”:織密組織根系,筑牢黨建育人“生命線”
學校以網格化架構打通“神經末梢”,構建“黨委—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五級縱向組織鏈,同步下沉至學生社區,形成“社區—樓層—宿舍—黨員—積極分子”橫向網格,實現黨組織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同時,深入實施“黨建+”工程,探索形成一體貫通的“六同六融”工作法,即同步學習融入政治建設、同步謀劃融入思想建設、同步推進融入組織建設、同步評價融入作風建設、同步落實融入紀律建設、同步提升融入制度建設,有效破解黨建與業務“兩張皮”現象,實現黨建與業務“雙向融合、互相促進、同頻共振”,確保黨的領導貫穿育人全鏈條。建成1個全國樣板黨支部,1個全省黨建工作標桿院系,3個山東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二、“三融合”:多維場域貫通,拓展育人新邊界
學校突破傳統育人邊界,將黨建力量深扎學生社區、產業、數字三大場域,構建起“生活即課堂、產業即教材、云端即陣地”的全景育人新生態。一是“融社區”,將根系扎根學生生活場域,激活育人“最后一公里”。以系院黨總支為單位,創新打造“一系(院)一品牌”一站式學生社區,設立黨員示范崗、先鋒宿舍,開展結對幫扶與學業指導,將思政力量嵌入生活場景;結合“我們的節日”舉辦非遺展演、清明詩會,推動齊文化、絲綢文化、紅色文化進學生社區,強化價值引領;建成手作工作坊、青年夜校公益課堂、“書吧”加油站等多功能空間30余個,年均開展活動數百場,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二是“融產業”,用根系鏈接產業鏈條,鍛造產教融合引擎。學校黨委牽頭對接區域絲綢紡織服裝產業、數字經濟產業,發起成立全國絲綢、全國通信網絡、全國數字商貿3個全國性產教融合共同體、4個市域產教聯合體,7個市級現代產業學院等平臺,推動黨建鏈與產業鏈耦合,有效助力行業企業發展。校企聯合開發“鴻蒙物聯網技術”“5G網絡優化”等12門項目化課程,將華為“雙11”運維、G20杭州峰會通信保障等真實案例融入教學。打造“領創共贏•數商助農”項目,聯合京東共建“京東(中國)特產•淄博館”,年銷售額400萬元;開展助農直播超百場,銷售蘋果、獼猴桃等農產品100余萬元,帶動8個村形成“一村一品”。三是“融數字”,使根系嫁接技術賦能,構建智慧治理共同體。整合教學成果、科研項目、社會服務等多維數據,構建動態發展教師畫像,黨組織通過畫像精準識別教師發展需求,為“雙帶頭人”培育、個性化培訓資源推送提供數據支撐。匯聚學業成績、第二課堂、心理測評、獎助信息等,形成立體化學生畫像,輔導員、黨員教師依托畫像開展精準思政和學業幫扶,實現“一生一策”,特別是對重點群體進行早期識別和主動干預,將黨組織的關懷落到實處。在合規前提下,推廣電子印章的應用,有效破除“蓋章難”“跑腿煩”的頑疾,釋放基層黨務工作者和教職員工精力,使其更聚焦于育人核心任務。
三、“二創新”:機制品牌協同,激活長效發展動能
學校以機制賦能治理、以品牌塑造典范,二元協同創新,為高質量黨建與育人注入持久內生動力。一是“創機制”,深化組織賦能,優化治理流程。依托“陽光小青”一站式服務平臺,形成黨辦、學工、后勤等10余個處室的跨部門聯動,建立“預警研判—周報分析—提醒函督辦”制度,疊加“輕聽”午餐會線下機制,實現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升級,從“解決問題”轉向“滋養心靈”。學校將“雙帶頭人”培育納入黨建核心工程,實現教師黨支部書記與專業帶頭人“雙崗合一”全覆蓋,確保黨建與專業建設同謀劃、同部署,商務貿易系教師黨支部入選全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二是“創品牌”,深耕特色項目,強化示范引領效應。健康管理系黨總支打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藝淄博”品牌項目,堅持挖掘與保護并重、傳承與創新并舉、融合與創意并行的發展理念,服務內容涵蓋宣傳展示、非遺課堂、研學體驗、就業幫扶等,獲山東省青年志愿服務項目金獎。機電工程系黨總支打造“螺絲釘”志愿服務品牌,開展“家電義診進社區”活動,為居民修復電器2000余件,惠及群眾超千人,收到感謝信近十封,深受群眾好評。
山東輕工職業學院以“一根系”扎牢育人根基,“三融合”貫通場域壁壘,“二創新”激活發展動能,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與人才優勢。當黨建根系深扎學生社區、產業與數字土壤,職教育人便有了破土而出的生命力。這里,每一間宿舍都是紅色細胞,每一次產教對接都是匠心熔爐,每一次指尖點擊都是信任橋梁。而這正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鏗鏘答卷。
信息來源: 山東輕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