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和執著構筑自主創新“新長城”
2025-09-05 06:56當未名湖上空的月光再次照亮博雅塔尖,實驗室的鍵盤聲正譜寫著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北大數學人自主研發的軟件北太天元、北達飛易在國外“科技封鎖”中突圍。北大人以實際行動賡續著北大一脈相承的擔當精神與家國情懷。恰似80多年前那場改變民族命運的戰爭,如今這場靜默的科技戰雖然沒有硝煙,卻同樣需要堅韌不拔的意志。
艱難破冰——以智慧和執著構筑自主創新“新長城”
2020年MATLAB禁令如寒冬驟至,北太天元——一款國產原創的科學計算軟件,在實驗室中破壁而生。這款由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核心成員李若團隊自主研發的通用型科學計算軟件,不僅突破了底層算法與架構限制,更以100%國產化內核,成為工信部遴選的首批先進適用技術名單中被唯一指出可替代MATLAB的“中國方案”。
該計算軟件生態建設雖如破冰般艱難——大中小學課堂仍被國外軟件主導,開發者社區對國產工具的討論常被冷落——但未名湖畔的星光輝映著突圍者的勛章:當“00后”學生在課程設計中驕傲宣稱“用北太天元”,當航天工程師將核心系統切換至國產平臺,那些自主開發的堅持、深夜調試的孤獨,都化作科技自立自強道路上的鋪路石。
與此同時,北達飛易有限元仿真軟件正以“算法引擎”重構工業仿真格局。依托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核心成員胡俊團隊在有限元領域的原始創新,這款CAE軟件突破千萬級自由度模型求解難題,在汽車、船舶等領域實現高精度仿真。其“彈性力學問題混合有限元”與“有限元+AI”的創新,不僅構建起新一代算法引擎,而且入選了中國科協“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
第二戰場——邏輯推理型人工智能的北大實踐
當人工智能成為科技新戰場,北大數學人早已布局“第二戰場”。猜測機器型人工智能(如大語言模型)、邏輯推理型人工智能(如專家系統、機械化證明等)正與數學軟件深度融合,重塑科技自立生態。北太天元作為科學計算平臺,不僅為智能汽車研發提供模擬仿真工具,更通過兼容MATLAB/Simulink,構建起連接傳統科研與AI創新的橋梁;北達飛易的算法引擎,則以“有限元+AI”的跨學科范式,為工業仿真注入智能基因。
這種融合,恰是對習近平總書記“以人工智能引領科研范式變革”重要指示的生動實踐。根據《北京大學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數學學科正深度參與科學基礎大模型數學底座的構建,通過研發新一代科學計算智能模擬軟件工具,推動AI與基礎研究深度耦合。
正如北大老校長馬寅初所言:“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當青年人放棄“大廠”工作機會而選擇扎根基礎軟件開發,當學生團隊將突破技術封鎖的決心寫入代碼,他們正在用行動證明:中國科技工作者不僅能打破“卡脖子”困局,更能定義AI時代的規則。
星火燎原——定義“中國高度”的北大方案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90多年前,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預言“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今天,北大人正以“20%的堅守者”點燃科技突圍的燎原之勢。正如普朗克預言“新一代”的崛起,北太天元用戶已超百萬,形成“研發-教學-應用”良性循環;正如二八定律揭示“火種效應”,北達飛易已在航天等領域筑起技術防線。這些靜默的突圍,比任何語言都更具震撼力——正如春天來臨前,冰層下的暗流早已奔涌多時。
回望歷史,北大的自主創新之路已給出清晰答案:
錨定國家戰略:聚焦原始創新、進一步強化“根技術”研發,推動基礎軟件與國產芯片、操作系統的深度適配,為科技自立自強奠定堅實基礎;
構建健康生態:通過“課程思政”將“使用正版、支持國產”融入人才培養,讓每個選擇國產軟件的決定都成為我們這代人書寫的時代使命與未來答卷;
深化產學研融合:打破“成果與需求脫節”的壁壘,讓北太天元在國防科技、智能汽車等領域的應用,北達飛易在汽車制造、船舶工業的落地,成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注腳。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當《長城謠》的悲愴旋律在開發者社區低回,這不僅是代碼世界的挽歌,更是民族精神的泣血誓言。從青蒿素到稀土萃取,從激光照排到北太天元、北達飛易,北大的創新始終回應著同一個命題:如何以中國智慧應對人類共同挑戰。
此時此刻,每個參與國產軟件生態建設的中國人,都在續寫“科技自立自強”的壯麗詩篇——這或許就是科技工作者最浪漫的告白:有些種子一旦種下,終將在未來長成守護國家和民族自主可控技術的參天大樹。
(作者盧朓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核心成員)
來源: 北大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