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由理學部主辦的2025年度秋季學期“博雅理學論壇”(總第五期)在博雅學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國際機器學習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鄂維南,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麥戈文腦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定量生物中心研究員、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吳思作主旨報告。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謝曉亮主持。
論壇現場
謝曉亮在致辭中介紹了發起“博雅理學論壇”系列學術活動的初衷以及本期論壇的主題設置。他指出,“博雅理學論壇”聚焦學術內核,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遴選主旨報告人,旨在鼓勵、展示能夠代表北大水平的理學原創成果,推動學科交叉和學術創新。當前,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科學研究范式,加速科學研究發現進程。基于這一時代背景,本期論壇錨定“AI for Science”這一前沿命題,特別邀請該領域的開拓者與引領者,共同探討技術與科學融合的新路徑、新可能。
謝曉亮主持論壇
鄂維南以“人工智能時代傳統科研體系面臨的挑戰”為題,展開了深度剖析。他從科研初心切入,強調科學研究的本質是“拓展知識邊界”與“解決實際問題”,并系統梳理了國內外科研體系的歷史沿革與發展邏輯。他指出,“原始創新評價”應以解決“卡脖子”難題和服務科技強國建設為導向,進一步完善科研評價機制。他以AlphaFold、盤古氣象大模型、Uni-mol分子模擬平臺等為典型案例,剖析了當前人工智能體所展現的強大能力和創新突破,指出人工智能為科研領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他呼吁加快構建多維度的科研評價體系,鼓勵廣大科研人員主動把握人工智能時代機遇,積極推動科研范式的創新與跨越。
鄂維南作報告
吳思以“AI和神經科學的互動(Cross-talk between AI and Neuroscience)”為題,分享了團隊在計算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所取得的研究進展。他指出,作為連接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的關鍵領域,神經科學與AI是“雙向奔赴”的關系:早期神經科學為AI提供連接主義思想,而今AI正強力助推大腦認知機制的深入解析。基于此,他的團隊聚焦以大模型研究高級認知功能方向,成功研發了適配腦動力學的編程框架“Brainpy”,構建出連續吸引子網絡模型,并已實際應用于無人駕駛自行車跟蹤、機器人空間算法等多個場景。展望未來,隨著大腦生成智能與認知核心機理的進一步揭示,腦科學與AI的深度融合將拓展出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吳思作報告
在交流互動環節,來自學校多學科、多領域的學者們、同學們圍繞報告中的學術觀點和技術細節進行深入探討,就相關話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未來,理學部將進一步優化學術交流機制,強化跨領域協作力度,為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激發科研創新活力注入更多動能。
信息來源: 北大理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