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在戰略急需和新興領域,探索國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拔尖創新人才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近年來,西安科技大學深入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將培養能源領域拔尖創新人才作為重要著力點和先手棋,在采礦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深入開展改革試點工作,構建了“思政鑄魂—模式創新—AI賦能—實踐淬煉”的人才培養體系,采礦工程(卓越)2101班學生全員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全部獲得科技競賽獎項,畢業后全部扎根煤炭行業,形成了具有先行先試示范效應的“采卓模式”。
思政鑄魂:堅定能源報國的使命擔當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西安科技大學立足能源、安全學科特色優勢,構建起“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理論宣講—社會實踐—科技創新”思政育人體系,將“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訓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挖掘采礦地質等艱苦行業的行業發展史、科技進步史、先進人物史,建成思政課程案例100個、課程思政案例800個,通過講好能源故事、西部故事、西科故事,引導學生堅定報國之志。建成校史館、徐精彩先進事跡展覽館、地質博物館、煤炭主體實訓中心等數十個沉浸式思政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學生赴陜西、山西、內蒙古、新疆等主產區開展主題調研活動,增強學生對煤炭行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采礦工程(卓越)2101班29名畢業生中,考研成功的22名學生全部選擇礦業工程專業,直接就業的7名學生均簽約國家能源集團、陜西延長石油等龍頭企業,彰顯了新時代西科青年能源報國的使命擔當。
模式創新:打造“教學研用”的育人模式
采礦工程(卓越)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由“西部煤炭綠色安全開采”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領銜,建立本科生“教—學—研—用”科創育人平臺,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習專業知識,還參與科研項目,深入實踐應用場景,實現“理論—實踐—理論”的螺旋式上升。與企業導師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知識體系、指導專業實習實踐,專業核心課程全部由教授主講,將“智能礦壓感知預報關鍵技術”“彬黃礦區強采動圍巖損害機理及防控技術研究”等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研究熱情。將本科生劃分為若干課外科研小組,遴選青年博士(后)擔任小組組長,構建形成專家領導、專業指導、專門團隊、專項保障的科技創新工作機制。在“教—學—研—用”一體化育人模式下,采礦工程(卓越)2101班學生參與發表學術論文10篇,獲授權專利13項,平均學分績點3.53,較往屆增長12%,“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英語”“巖石力學與巖層控制”“礦風通風與安全”5門課程平均成績創歷屆新高,英語四級通過率達82.76%,用優異的成績展現了卓越班的育人成效。
AI賦能:重塑專業知識的課程體系
當前,以AI(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傳統的、單一的知識結構越來越難以滿足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需求,“AI+學科交叉”已經成為創新突破的關鍵動能。西安科技大學統籌實施“AI+專業、課程、教學、學習、評價、資源、平臺”七大工程,更名成立“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學院”,新增“智能采礦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等專業,建成“智慧礦山安全工程”等20余個“AI+”微專業,面向全校開設“人工智能概論”等通識課程,建成10余門數智課程,重點打造智能科創教學十大團隊,舉辦了“科技強國·智見未來”人工智能活動周等系列活動。采礦工程專業直面煤炭行業智能化轉型需求,打破傳統學科邊界,重塑“AI賦能+數理基礎+學科交叉”課程體系。建成專屬能源大模型,構建“線上線下融合、課內課外聯動”的智能化教學場景,形成了新形態課程群資源體系、全鏈路實踐教學環境、大模型輔教伴學生態。夯實“工程力學”和“巖石力學”等基礎課程,運用AI技術實時監測提取礦井主要地質信息與生產信息,建立沖擊地壓預測—預警模型,通過大數據模擬運行實現沖擊地壓風險預測,讓學生掌握“從現象到機理”的研究模式。打造智能礦井設計和煤礦智能開采復合學科背景專業課程,融合人工智能、信息處理、自動控制等,形成“礦山機械與智能化”“智能通風與安全”“礦山開采智能感知與決策”等必修課程模塊,全面提升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和場景應用能力。推動教學場景創新,將室內科研實驗與現場工程實踐精準融匯,將每個單點實驗測試場景視為一項單個工程項目場景,采用不同尺度的物理模型、數值模擬、軟件仿真與硬件孿生,進行場景設計與運營實踐,實現溯源創新并將其凝練。目前,采礦工程專業已獲批國家級別一流專業,建成3門國家級別、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專業教師榮獲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科學獎和教育教學獎二等獎等。
實踐淬煉:構建梯度培育的實踐鏈條
采礦工程專業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按照“基礎訓練—專項提升—科研攻堅”的遞進式培養思路,依托“西部礦井開采及災害防治”教育部門重點實驗室等6個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打造以解決企業現場真實問題為導向、與智能礦山安全綠色生產接軌的全鏈條實踐能力提升體系。在低年級開展“筑基”行動,在實驗室進行巖石力學、物理相似模擬等基礎實驗,到井下一線開展鉆孔窺視、圍巖松動圈測試等探索試驗,強化專業認知與探索精神。在中年級開展“提質”計劃,組織學生全員參與學科競賽,推動把創意轉化為產品和服務,錘煉工程設計與團隊協作能力。在中高年級開展“攻關”計劃,從“西部礦山多源動力學災害發生演化機制與防控基礎研究”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分解科研任務,讓學生深度參與科研攻關,面對真問題、開展真研究、推動真應用,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采礦工程(卓越)2101班每年深入礦區實踐200余人次,在各類學科競賽中榮獲國家級別獎項13項、省部級獎項20項、校級獎項50余項。在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2024年度“揭榜掛帥”專項賽中,學生團隊以“深部煤巖礦壓感知透明演繹與地表環境多維數據驅動精準預警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級別特等獎。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