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教育強國和交通強國的時代背景下,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致力于培養適應數字化、智能化、工業化變革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作為山西省一所省屬公辦本科職業大學,學校依托交通土建類專業群優勢,聯合政府部門、行業、企業構建“政校行企”四螺旋驅動機制,創新打造集真實生產場景與情境化學習于一體的“學習工廠”,通過“路管家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班”的人才培養實踐,探索出一條“基地共建、人才共育、科技共研、成果共享”的現場工程師培養新路徑。
四螺旋驅動:構建“學習工廠”育人新生態
學校創新“政府部門推動+學校實施+行業指導+企業主體”四螺旋驅動協同機制,構建了多方協同的山西交通低碳新材料市域產教聯合體、山西智慧交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路管家產業學院等育人共同體。依托江西省“智能建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項目,為“學習工廠”建設提供頂層設計與資源統籌,組建交通職教研究中心,匯聚行業專家智慧,確保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同頻共振。
此外,學校還構建“廠中校”“校中廠”雙軌并行的“學習工廠”體系。校外的“廠中校”依托山西路橋集團600余畝產業園區,按照交通產業鏈全流程打造“1環10區N室”產教融合基地,涵蓋智能建造、智慧運維等95%以上的技能訓練項目。校內的“校中廠”建設“1園2區N室”虛實結合實訓中心,設置道路工程、橋梁工程等5個模塊、32個實訓項目,通過“真實任務導入—虛擬仿真預演—實體操作驗證”的三階訓練,破解復雜工程場景下的教學實施難題。
混編團隊:激活“雙師”共育新動能
學校推行“引企駐校、引產入教、引教入企”改革,構建“行業專家+企業工程師+高校教師”的混編式教學團隊,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指導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合作企業選派70余名技術骨干常駐學校產教融合大樓,擔任“產業教授”,將企業新的技術、典型案例帶入課堂;另一方面,學校選派100余名骨干教師入企參與生產,共同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
這種混編式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的建立,不僅促進了企業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還提升了教師的科技研發能力和理實一體教學能力。通過“雙導師”制、企業新型學徒制、現代學徒制等育人模式的創新實踐,學校為現場工程師的培養提供了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
五維融通:創建學徒培養新模式
學校以現代學徒制為核心,構建“五個融通”的特色育人模式:企業人員與學校教師融通、企業技術與教學內容融通、生產性項目與“崗課賽證”教學項目融通、生產施工現場與校內外“學習工廠”融通、實習實訓與就業創業融通。
在人員融通方面,學校實行“雙導師”負責制,為每名學生配備校內理論導師與企業實踐導師,共同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在技術與教學融通方面,將企業新技術、新工藝納入課程體系,開發模塊化教材,建成2門國家在線課程、6部國家規劃教材和系列化產業新業態教學資源;在項目融通方面,推行“崗課賽證”融合育人,以企業真實項目為載體,開展“技能競賽+職業認證”雙軌考核;在場景融通方面,建立“校內實訓—校外實習—企業就業”遞進式實踐體系,實現學習場景與工作場景的無縫銜接;在就業融通方面,與合作企業共建人才蓄水池,探尋職業發展路徑。
重點突破:呈現“學習工廠”立體育人成效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在政校行企協同共建“學習工廠”的實踐中成果豐碩,呈現出實踐效果顯著與推廣應用廣泛的良好態勢。
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水平大幅躍升,成功打造諸多亮眼品牌。“全國產教融合典型案例項目”彰顯其在全國范圍內的示范引領作用;“山西省產教融合重大載體平臺”為區域產教融合提供堅實支撐;“山西交通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山西省交通工程低碳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聚焦行業前沿,推動科研與教育創新;“山西交通低碳新材料市域產教聯合體”“山西智慧交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山西省職業學校特色產業學院”則突出特色育人優勢,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格局。
校企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承擔“道路交通安全評價體系及應急保障關鍵技術研究”“新信息技術與山西省山區智慧公路的融合創新發展”等多項課題。研發成果成功應用于山西朔神高速、汾石高速和三大板塊旅游公路,實現降本增效近千萬元,有力推動產業技術升級。
政校行企協同共建“學習工廠”是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在職業教育領域的一次大膽嘗試和成功實踐。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更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攜手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培養更多高層次技能人才貢獻力量。
(齊秀廷 李培鳳 張佳)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2025年6月23日10版